新闻媒体


AI种地!一场农业革命悄然布局

发布时间:

2021-07-09


  挖掘机、推土机紧张作业,人、车忙碌穿梭,关键设备抓紧安装…… 在位于应城市三合镇西头村的富邦数字农业示范园一期的工地现场,一派繁忙景象。

  “目前,占地220亩的一期数字大棚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,这里集聚5G、传感器、无土栽培、水肥一体化、无人采摘机、农作物遥感估产等世界领先数字技术于一身,让植物在最佳的环境里生长。” 吴初柱介绍说,这里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健康、安全,零激素、零转基因、零农残、零重金属,和全球最高品质的农产品站在一个起跑线上。智慧大棚如同一个精细的生产车间,均匀分布在大棚内部的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信息。

  “相当于我们有一个‘农业大脑’,根据我们设定的环境策略,‘大脑’会将计算结果给到温室中的执行器。”

  技术工程师刘泉博士介绍,温室内遍布着的近200个相关传感器会将温室内的实时情况“告诉大脑”,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就能自动控制幕布启闭、喷雾系统开关等,从而调节大棚内的温、光、水、气、肥等,保证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。

  眼下正值农忙季节,但是湖北一些地方的农民却当起了“甩手掌柜”,他们不是去田里干活,而是坐在电脑前面,这并不是农民朋友们沉迷网络,对农作物不管不问,而是有个种地的好帮手,就是AI人工智能。

  在他们的农田里,安装了智能物联网传感器和高精度监控设备,一方面可以将收集到的气象、土壤、水分等数据绘制成可视化的图标,让农民能够了解农田的一些基本状态;另外一方面,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提交给AI模型进行训练,让它们通过深度学习,挖掘水稻生长过程的规律来帮农民进行智能决策,比如说农作物需要浇水杀虫了,系统会自动进行提醒。

  与早些年相比,“怎么种田”的答案已大不一样。农业物联网的加速应用,使得农业智能化越来越近——摁下按钮,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,一天轻轻松松完成500亩的农药喷洒;蔬菜大棚里的传感器,实时传输空气温度、湿度等数据,农民种菜无需进菜园……

  AI种田把过去农事“看田看天”变成了看屏幕和看数据,哪怕是完全不会干农活的人,也能像经验丰富的老农民一样把农事安排的妥妥帖帖。

  数千年来,农业都是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的产业,遇上AI之后,一切都改变了,农民也可以“洗脚上田”、在空调房里“种田”了。老一辈农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,今天化为现实。

 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,到2050年,全球人口将超过90亿,尽管人口较目前只增长25%,但是由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善,对粮食需求量将增长70%。与此同时,全球又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、化肥农药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破坏等问题。如何在有限的耕地增加农业的产出,同时保持可持续发展?人工智能作为解决方式之一,展示出了其强大的实力。

  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研发及应用早在本世纪初就已经开始,这其中既有耕作、播种和采摘等智能机器人,也有智能探测土壤、探测病虫害、气候灾难预警等智能识别系统,还有在家畜养殖业中使用的禽畜智能穿戴产品。这些应用正在帮助我们提高产出、提高效率,同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。

  与传统的人工种植相比,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,它能对种植过程进行全局优化。从一开始的种植密度、留茎比例,到后来的留叶、留果策略以及在温室中对光照、通风、温度、湿度、CO2浓度、水分等的控制,它都能在仿真器中通过强化学习自动寻找最优解。

  人工智能可为作物的各个生长周期寻找和提供最适宜的环境状态,同时进行资源最优配比,最大化地节省资源。

  目前,我国的“人工智能+农业”其实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,覆盖了农业和经营的各个环节。

  产前阶段

  产前阶段,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育种选种、市场分析。

  以前,农民种地都是习惯和经验使然,丰收歉收全凭天意。从这一刻开始,人工智能利用物联网获取的数据,不仅能监测水源,还能分析土壤成分,选择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品种。通过对农作物市场周期需求的大数据分析和预测,人工智能还能算出市场缺什么,就指导农民种什么。另外,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,还可以帮助农民筛选和改良农作物基因,口味好、产量高、抗虫性佳的品种将得到最大限度发挥。

  产中阶段

  产中阶段,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病虫害管理、自动采收。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监测环境数据和农作物生长情况,建立病虫草害特征分类数据库,可实现智能预防和管理病虫草害。这意味着农药的使用,将降到最低程度。

  产后阶段

  产后阶段,具有计算机视觉的机械臂可进行农产品售前品质检测、分类和包装等工作;用大数据分析市场行情,可帮助农产品电商运营,引导企业制定更灵活准确的销售策略;通过人工智能遗传算法和多目标路径优化数学模型,可对物流配送路径进行智能优化,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等。

  数字农业的前景有多大?

  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赵春江公开表示,目前中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是5778亿元,预计2025年将达到1.26万亿元。

  我国是农业大国,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,但却不是农业发达国家,这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农业科技不够领先,“AI+农业”则为我国农业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机会。

  专业人士认为,通过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,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,使农业走向电脑替代人脑、机器替代人力的一条全新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。农业无人机、无人拖拉机、智能收获机、智能除草机、挤奶机器人等类型的农业机器人技术,是未来数字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。“农业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劳动,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人工劳力不足、劳动强度大、作业环境差等问题。在未来的无人农场中,再也看不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的场面,而是各式机器高效有序地工作。

  致力于成为世界“数字农业”新价值的创造者,围绕数字农业产前、产中、产后进行全方位的布局,富邦股份目前已取得了数字化土壤普查、土壤快速精准检测、数字配肥、数字化种植管理平台、智能滴灌决策、数字水肥一体化、果实产量早期精准预测、水果采摘机器人、增值肥料等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和产品。

  除了专业农技公司,华为、拼多多、大疆、恒大、碧桂园在内越来越多的企业,包括互联网科技巨头也开始扎堆进入农业科技领域,大数据、5G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无人机等高科技也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。

  未来的农业应该是减少人对于农田差异性的影响,减少靠原有经验的劳作,就必然需要通过规范种植、作物模型、生长感知、农艺决策、农事执行5个步骤的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无人化的方式来实现,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构想的农业无人化的闭环。自 2016 年以来,富邦股份以数字农业为发展方向,为国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土壤检测、智能配肥、增值肥料、精准灌溉、作物估产等种植业综合服务方案。通过全球整合和自主创新,富邦股份以“土壤检测、智能配肥、新型肥料、作物估产、智能滴灌、病虫防治、数字服务平台”的产业链生态已形成闭环,并通过六大新模式为现代农业禀赋新动能。而对未来的可能性,富邦股份也已经做好充足准备,将跨过一道又一道坎,叩开一扇又一扇门,走向农业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无人化的未来。

  目前数字农业正处于价值洼地,农业科技企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目光。中国企业正以其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把家搬到生产现场的觉悟,专注技术、深入市场、敬畏用户,在智慧农业领域发挥后来优势,加速发展,在不远的将来,中国企业必将引领全球新农业技术发展。